? ?中國陶瓷,發達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窯火的偉大藝術,千變萬化,無涯無盡,技藝達世界最高峰。
最原始的窯,是利用現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勢頭砌成,在里面焙燒“缶”一類的陶器,這就是“缶”字構成的由來。
據《宜興縣志》記載,早在西周時期(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七七一年),宜興就出現了圓形升焰窯。唐代中葉起窯形向龍窯演變,故窯爐在唐、宋、元、明、清均為龍窯。龍窯是中國古代陶業工人所說的龍而得名。宜興龍窯,依山勢傾斜用磚砌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彎狀隧道,一般長約30米至70米,頂端高約12米,傾斜角8至20度,結構簡單,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在龍窯彎狀脊上的兩旁,每距1.3米開著放燃料的小洞(俗稱鱗眼洞)視窯的長短設置多寡,呈拋物線形,內部用土磚砌成,成拱形。燃燒室除窯頭設有單獨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燒成室的通道內、投柴孔(鱗眼洞)。龍窯的尾端一般不放煙囪,緊靠出煙坑有擋火墻和煙火弄。它以松柴為燃料,熱量高,火焰長,灰粉質較少,一般生產周期為四天左右。
據考古發覺資料,唐代有宜興澗眾龍窯;宋代有宜興羊角山龍窯,還有浙江龍泉、廣東潮安、廣西西村、福建建陽、德化等地的龍窯;明清時期有宜興歐窯,還有云南建水、四川榮昌、廣東石灣等地的龍窯等。
龍窯的長短隨著生產的發展于產品的品種大小而邊花。北宋中期宜興已用龍窯燒造紫砂壺,這時的龍窯高1米左右,長50余米。明清時代,宜興陶瓷普遍采用龍窯燒造。燒窯的燃料用松枝、硬柴,燒成溫度在攝氏1200度左右。掌握燒窯技藝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練的經驗,時人把這一才作工藝譽為“火的藝術”。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紫砂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