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宜不提倡按作者名頭和職稱來判斷紫砂壺的價值高低,但從目前市場上定價而言,總體上紫砂壺價格排序:實力派名家作品>實力派藝人作品>有職稱靠代工擴大影響力藝人作品>民間藝人作品。除此之外,影響到紫砂壺價格高低最大的因素就是作品的工藝水平或藝術水平。總體上看,全手工紫砂壺>半手工紫砂壺>機車壺>拉胚壺>灌漿壺。半手工壺和機車壺目前是市場的主流。半手工和全手工都是手工紫砂壺,但半手工借助了模具,成型上簡便了許多,降低了成本,能滿足市場量大的需求,但不屬于傳統的紫砂壺成型工藝,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壺技藝僅指全手工工藝(拍打與拼接工藝)。機車、拉胚和灌漿都不屬于手工紫砂壺,特別是后兩種無法用真正紫砂做成,所以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粘土甚至玻璃水去降低砂性增加流動性達到適合拉胚和灌漿的要求。如今不入流的灌漿壺已經很難在宜興買到。
從喝茶角度上講,半手工和全手工紫砂壺泡茶的效果差別可以忽略不計,不管如何去講透氣性和顆粒排列,總之同泥料同壺型的紫砂壺全手工半手工的同款茶泡出來在口感上作者古宜喝不出差別。所以幾百元半手工紫砂壺沒啥問題。下面再講深入一些,想了解更多紫砂知識的壺友茶友可以繼續往下看。
清中期以前,一般的紫砂茶壺都不用模具制作,而一直是采用立泥片拍身筒或泥片鑲身筒成形方法,并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工藝技法。當然,最原始的紫砂茶壺也不是拍身筒成形,而是手捏實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細泥條盤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盤筑法,然后裝接手把、的子和嘴巴,外表也很粗糙,遠沒有現在做得那么平整光潔。隨著紫砂茶壺造形的不斷豐富,有些比較復雜細致的形狀或裝飾部件,就開始借助模具印壓后再加工制作,那種先做出模樣再翻成外范進行靠模的方法,早在青銅器時期就已經廣泛使用并且十分成熟高明。清中期以后,為了成型簡便、穩定以及增加產量,使用模具來做紫砂茶壺的工匠就開始增多。最初用于紫砂陶的模具是由木頭所制,后來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強度和穩定性超過了木制模,直到出現了石膏,因其諸多的優點而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各種模具。模具成型的特點是:穩定性好、平整度高、統一性好、尺寸標準產量高、制作技術要求低,但形制缺乏變化的韻味,以及常留有模對開接逢線,也就是常說的模型接頭。而手工貨的特點是:制作技術要求較高、產量低、隨意性強、形體多變無法完全復制、并總能留下自然的手工意趣。相比之下,同樣一個東西,手工貨的價值肯定要大于模型貨,每一位壺工都是根據自己的技能和綜合取向來選擇成型方法,包括類型和檔次、速度和數量等。然而,要鑒別手工貨的真假是很難的,一般人根本無法看懂,現在處理模線和造假手工接頭的本領著實高明!況且純手工制作畢竟難度高產量低,在目前這種“大好形勢”下,能有幾人會真正用純手工做茶壺呢?再說,大家都去作純手工壺,那這么大的市場又怎能得到滿足呢?因此,大部分玩家就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了。事實上據我估計,現在絕大多數的紫砂茶壺都是半手工制作,也就是說腳不能做壺而肯定是手在做,而手呢又借助模具在生產,采用些方法盡量做到看不出模型的痕跡就是了。當然,追求傳統品味和檔次,真的用純手工在做壺的人還是有的,甚至也有在傳統基礎上成功創新的作品出現,但比例一定很小……。再說,幾百年以來,紫砂茶壺始終有作品和商品之分,可是,真正算得上作品的能有多少呢?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