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瑞网配资,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配资炒股门户,配资网app官方免费下载安装

認知紫砂

圣思姓項還是姓蔣

魚化龍

 “桃子”,俗稱“壽桃”“仙桃”。西王母種的蟠桃“三千年一生實”,食之可長生;桃花象征喜慶;桃木可祛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美好愿望。紫砂陶藝以桃為題材制器,有桃扁壺、桃樁壺、桃形壁飾等。而尤無以“圣思桃形杯”最為著名。
圣思桃杯是一件構思奇巧、制技精妙的紫砂藝術極品,是紫砂傳器中的經典之作,也是迄今為止所見紫砂傳世作品最早的花器。
桃杯高7厘米,口徑10.5厘米,杯銘“閬苑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署“圣思”鈴“圣思氏”篆書陽文方印。杯托后配。原為宜興儲南強先生的寶藏,一九五二年捐獻國家,現藏南京博物院。
這件作品以連著枝葉,小桃面切開的半桃作杯,寓意吉祥喜慶。在設計制作上,作者把桃做得豐碩肥大,先聲奪人,賞心悅目;將與桃相連的枝干塑得粗老盤曲而中空,使人能感受到“三千年一生實”的美好憧憬;老干新枝舒展自如;大葉小葉參差扶疏,或緊或松有風發飄拂的感覺;枝端小桃,新嫩欲滴,增添了生氣,反襯老干的蒼勁;利用枝干,葉端和小桃,鼎足而立極具天趣。整件作品毫無做作的痕跡。其巧妙的構思,精湛的技藝,堪稱砂藝花器的代表作。
后代藝人也多有仿制,但總顯得拘謹,不及原作自然、流暢、舒展、灑脫。
桃杯雖好,但作者是誰?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圣思又是何許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陶藝界。
圣思姓什么?歸納起來即分為從項說與不從項說。一種認為圣思可能是項京或項不損,但無任何依據。而有依據的只出于后配的杯托題記。全文抄錄如下:“圣思,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葉干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二十年前,簡翁得此于燕市,歸而寶之。背底葉小損,微跛。名手裴石民,時方以‘第二陳鳴遠’名于世,善為前人修器。昨年用賓虹老人之意,為供春壺重配蓋,今歲復以鄙請,為此杯作一外托,中虛而涵之,趾乃定。遂為之記略,兼揚其藝絕,以光于陶史為二美?!?br /> 下面引用幾位有影響的專家的觀點及評論。宋伯胤先生在《國寶大觀》一書中提出:“圣思何許人也?是題寫詩句的文人,還是制作陶杯的藝匠,答案就在宜興裴石民為這件桃杯配制的底盤題記中。題記出于何人手筆,尚待查考。只知它是作于1924年?!笔乱鄿惽桑?995年8月宗先生、謝瑞華女士、黎淑儀女士為陳鳴遠作品事到宜興。我向宗先生提供線索,稱題記是我族曾祖著名書法,金石篆刻家潘稚亮書刻。宗先生以此為鍥人,收集資料、多方考證,認為杯托題記確是潘稚亮銘刻。并著文《此桃枝葉茂、鮮膚—何潤—記項圣思紫砂桃杯》和《笑把金刀鐫紫泥—記紫砂銘刻家潘稚亮》。但在文尾宗先生仍然寫道:“項圣思,何許人也?茗壺文獻中未見記載,據其制陶技藝考察,或為明末清初陶人。但潘稚亮在底盤題記中說“圣思姓項能制桃不”又不知根據所在,是有著可稽,還是口碑想傳,必須進一步考訂。
徐秀棠大師在《中國紫砂》一書中寫道:“顧大師在《宜興紫砂壺概要》一文中有這樣的文字‘明代天啟、崇禎以至清代初期,砂藝名手有項圣思、惠孟臣’……”。徐大師又寫道:“可見專家們所說的不一致(指斷代)但卻一致認為圣思姓項。而且徐大師認為,圣思桃杯比蘇州博物館清·桃杯要精,按常理應為后仿。
據我所知,顧景舟先生在《宜興紫砂壺概要》一文,確是認為圣思姓項。并盛贊其制作技巧之精細,形象之完美,結構之纖密,在古今陶瓷工藝技巧中,視為觀止,可也曾多次聽顧老講過,說圣思姓項沒有依據。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中,也只是說圣思桃形杯,斷代為清·乾隆。韓其樓先生在《紫砂壺全書》中說:“項圣思,明崇禎至清康熙年間宜興人,以書法篆刻見長,善仿歐正春、沈君用之陶器。雖不見史載,所遺精品‘桃杯’,技藝精湛,細膩逼真,為明末清初時之巧匠。”認為圣思姓項,且銘刻制作為一人。
吳山教授在主編的《宜興紫砂辭典》中,對圣思是否姓項,既傾向認同,又存有疑問。但在斷代上沿用了顧景舟先生的清·乾隆。
歸納起來,圣思姓氏可分為從項說與不從項說。桃杯成器年代可分為:一、明末清初。二、清·乾隆。三、后仿。專家觀點雖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不見史載”。
去年歲末,翻閱資料,幾行文字映入眼簾,但又深感疑惑,因為這幾張資料是同道中人復印于我,況且此前已經過多人之手,何以讓我發現。但“圣思”二字,躍然紙上,引起我探究的興趣。為此向上海郭若愚先生和臺灣史學家徐鰲潤先生請教,承蒙關愛,不吝賜教,使我獲益匪淺。并結合查閱工具書,才敢寫此文。
此資料是《重刊宜興縣舊志·藝術》(清嘉慶二年1797年刊本復?。?。此條目全文如下::國朝蔣允睿,字圣思,參議如奇子,書法能繼其父,一時有二王之目。陳維崧感舊詩有詠蔣公子瞻武云:吾邑臨池誰絕妙,蔣公鮮作擘窠書,郎君大有家雞好,屋漏釵痕也不如。(參陳檢討集)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圣思確有其人,姓蔣名允睿。是明末浙江參政蔣如奇(?—1643崇楨16年)的兒子,父子兩人都是書法家,當時被比擬為王羲之、王獻之。陳維崧(1625明熹宗5年—1682清康熙21年)字其年,號迦陵。是陽羨詞派領袖,清代駢文開山。著有《湖海樓集》、《陳檢討四六》、《兩晉南北集珍》是宜興歷史上的名人。在他的懷念舊情的詩中,盛贊圣思及其父的書法能與懷素媲美。
根據以上資料作如下推論:
一、雖不知圣思生卒年月,但可以推算出圣思是明萬歷—清康熙年間人,約略此陳維崧年長,且兩人交誼甚好。二、條目及陳詩中都未提到圣思涉及陶藝。三、父子二人都是有名的書法家。四、圣思只是在桃杯上題刻,而并非制作,但不排除參與設計。按照制陶專業眼光分析,業余作者的制技不可能如此完美,而桃杯之所以以圣思冠名,是因為除圣思署名外再無其它款識,猶如曼生壺一樣,因曼生設計、題銘而得名。而圣思作為文人參與,題寫切形、切情的文字則比陳曼生早了100多上。五、制作者另有其人,暫時只能定為無名氏。
為什么具有如此技藝的巧匠,在史籍上卻無記載呢?還是推論。我想桃杯的制作者,可能不是宜興當地人士,而是外來藝匠,或者就是來自江西景德鎮到宜興謀生的藝人。據史籍記載:明王朝在嘉靖萬歷即進入動蕩的年代。而江西景德鎮燒造的御瓷,卻年年加碼。人民負擔過重,民不聊生。在嘉靖至隆慶三朝,瓷都景德鎮更遭受一連串的天災。嘉靖19年,浮梁發大水,民房漂沒,人畜溺死數千,窯廠多被沖毀,饑民到處求食,互相格殺。萬歷27年,工民不堪重負,激起民變。萬歷30年,燒毀御瓷廠。至天啟、崇楨年間,御器廠已陷于停頓。明王朝已趨于日暮途窮。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許多景德鎮的陶瓷藝匠輾轉他鄉,另謀生路,當在情理之中。
在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外鄉人僅記載“陳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鎮,以業者之多,不足成其名?!睏壷鴣怼:门鋲赝?,意造諸玩。如香盒、花杯、狡猊爐、辟邪鎮紙,重鎪疊刻,細極鬼工;壺象花果,綴以草蟲;或龍戲海濤,伸瓜出目。至塑大士像,莊嚴慈憫,神采欲生、瓔珞花環,不可思議。智兼龍眠、道子。心思殫竭,以夭天年。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到,周高起對陳仲美的評價極高。好一個智兼龍眠、道子,說明陳仲美丹表絕佳,可此李公麟、吳道子。他的作品被稱為神品。
我認為依這段文字看,陳仲美是具有設計制作桃杯的才藝的,但是絕無指桃杯就是陳仲美制作的意思。而是聯想到陳仲美這樣的才俊,當是在景德鎮都不足以成名,尚且需要背井離鄉到別處謀生,可以想象,在這個時期由景德鎮到宜興謀生的人,包括極具才藝的能工巧匠,絕非個別。正是有了他們的加入,對推動宜興紫砂的發展和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桃杯制作者,很可能是他們之中的一個。可惜受排外陋習作崇,留名者只有陳仲美。
結論:“圣思桃形杯”題刻者:圣思—蔣允睿(約明萬歷—清康熙)別字瞻武、書法家,桃杯制作者—無名高手。
另有一疑,有待探究。據《宜興人物志》儲云先生撰稿蔣如奇篇中說:“如奇除了將畢生精力寄托于書法藝術外,還精心整理古代法帖,擇其優者,摹刻上石,共有百余塊,刻工精良。他在(凈云枝)法帖摹刻接近尾聲而尚未竣工時,因友人相薦,如奇在休閑十年后,又出任湖西道轉浙江參政。于崇楨十六年(1643)督糧進京途中逝世。朝廷追贈光祿寺卿。如奇亡故后一年,其子胤敬繼父遺愿,于清順治元年(1644)完成《凈云枝》法帖石刻,鑲嵌于西圩蔣氏宗祠壁上。”文中提到的胤敬,是否是圣思另外的字、號?按陳維崧詩意圣思能繼父遺愿?;蛘哓肪词鞘ニ嫉男值?,也是一位書法家。還是有待繼續探究的。

(5486)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紫砂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魚化龍

熱評文章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