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制坯方法有模制和手捏兩種,而名家出品,又往往以手工捏制成型為多。制坯成型時,首先要把捶煉粘熟的紫砂泥料再捶成泥條,打成泥片。然后根據作品的大小,切成各種規格,順序操作。紫砂壺成型的順序是:先做成壺身,按上底口。然后再接上壺頸,壺嘴,壺扳,另制壺蓋,的子等附件。制作時,運用豐富的經驗,熟練的技巧,不同的工具,務使器形渾樸,線條流暢。等坯件陰干后,再進行浮雕裝飾或貼書加工。天干不完可放入缸內,上覆厚棉袋。第二天繼續加工修理,直至倫廓端正時止。整個操作均以手工進行。其中裝飾過程與做坯造型同樣是決定產品藝術性的關鍵。在創作過程中,必須事先尋找素材和選擇泥料,色彩的配合,也要經過作者的周密思索,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景物。
紫砂壺的制作過程大致包括準備、制作、燒制和后續工序四個過程。紫砂壺的制作過程大致包括準備、制作、燒制和后續工序四個過程。這幾個過程一般不是一個人完成,如燒制,一般都不是制作人員來做,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的分工非常明顯,這也是促使紫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準備 (包括準備工具、泥料、造型準備)
1。泥料準備首先是從礦中挖泥,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巖石;生泥出來后需自然分化,然后破碎、碾細,并用60目篩子篩選;再手工或機械練泥。手工練泥很辛苦,后來改用雷蒙機,但用機器容易損傷泥料。
2。工具準備 工具本身也在不斷地創造,以下所列的只是長期發展下來大家都用的工具中的一部分。善用工具是做好茶壺的一個先決條件。主要包括泥凳(工作臺),搭子(打泥條等),拍子(打身筒等)、尖刀、矩車(做圓形泥片)、線梗(光滑各種裝飾線條的工具)、明針(即牛角片,光滑表面)等。
3。造型準備做茶壺前一定要想好要做的茶壺是什么樣的,就象畫一幅畫,一定要先想好,可以畫一些草圖、作一些計算。另一種成型的方法是用印模,如果采用這種方法,需要在設計后做出模具,用印模的方法是可以大量生產同一個設計。
二。制作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印模。兩者都是先做好各個部件,再把各個部件粘在一起,再進行表面精加工,特別是接口部分的加工。就手工捏作,對圓形的茶壺其壺身用“拍身筒”的方法,該法不同與我們在陶吧中常見的“拉坯”的方法。對方形(包括四方、六方等)的茶壺其壺身用“鑲身筒”的方法。
基本過程包括:
1.把泥塊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俗稱打泥條、打泥片等
2.做壺身,此處就分為“拍身筒”和“鑲身筒”兩法,還有模型法等
3.做壺手把、壺嘴、壺蓋等
4.精加工
5.有些還要加一些裝飾,如貼花、繪畫、刻字等
三。燒制
做好的茶壺首先要陰干,大概要兩三天左右。
器坯陰干后裝匣缽進窯燒制?,F在一般用隧道窯進行燒制,古代一直用龍窯燒制,解放后開始用倒焰窯。
四。后續工序
紫砂器燒成后還要有的還需磨光上蠟,有的還要拋光包銅、金銀絲鑲嵌等工序。
歷代紫砂壺造型式樣的來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仿古代銅器——彝,鼎,尊,爵的造型。二。仿古代陶器——彩陶,觚,瓿的造型以及秦磚,漢瓦紋樣。三,仿古代器物——秦槿,玉器,鼓等造型。四,仿瓜果,花木形象或加工變形造型,用浮雕,半浮雕的手法裝飾應用,如:蓮,荷,桃,柿,葡萄,松,梅等。五,仿實用器物借形改裝的造型,如:玉笠壺,柱楚壺,斗分壺等。六,各種幾何案形造型,包括各式圖案,方器以及菱花,葵式等筋紋器。
歷史上最有名的紫砂壺造型式樣是“曼生十八式"。
陳曼生,名鴻壽,字子恭,又號老曼、曼壽、曼公,還有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先客、種榆道人等別稱。清乾,嘉間(公元一七六八—一八二二)浙江錢塘江人,是著名的書畫家、金石家,被后世尊為西泠八家之一。
嘉慶二十一年前后,陳曼生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縣做地方縣,對紫砂壺突然發生了興趣,后又結識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兄妹等。于是在“公余之暇,辯別砂質,創制新樣,手繪十八壺式,請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同時,陳曼生及其幕僚在提刻茗壺時,也很注意與壺的形狀切合,有獨到之處。
因此,在紫砂壺史上便產生了“曼生壺”的專有名詞。
如圖所示,曼生十八式為石瓢壺,半瓦壺,高井欄壺,圓珠壺,觚棱壺,柱礎壺,半瓜壺,箬笠壺,六方壺,葫蘆壺,四方壺,石銚提梁壺,扁圓壺,井欄壺,匏壺,傳爐壺,合盤壺,合歡壺。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紫砂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