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細
子冶藏板橋畫,蓋仿梅花盦者
《子冶石瓢》 小煤窯礦區稀有朱段●280cc(原礦泥料產于小煤窯礦區,是朱泥與段泥共生礦。單獨不成礦,偶然出現,含礦量極少,砂性重,透氣性非常好,收縮比例不亞于朱泥,可改善水質,呈弱堿性) 作者:姚玲香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老師從藝40余年,二廠老藝人,資深實力派,泥料專家,新品首發) 以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柔兼施, 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于一身, 歷來被視為壺之智者。作品呈“金字塔”形,纖秀輕盈的平蓋,古韻精致的暗接橋形壺紐,利落自然的喇叭嘴,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形制生動,式度典雅,于溫文篤定的游走中,營造出涓細無塵的質樸清素。 石瓢 · 壺型簡介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 “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后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那么,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猜您喜歡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即日起可免費領紫砂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