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 · 壺型歷史
獅球壺又稱伏獅壺,是清末民初常見的民閑茶具器形,“獅”與“師”同音,古有“太師”、“少師”之官名,世人常以此寓意世世代代高官厚祿之吉祥造型。由江案卿制作的獅球壺在1915年參加“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并獲獎從此獅球壺名聲大振。獅球壺最大的特征是蓋上的伏獅,一般都塑得憨厚討喜,相當具有親和力,氣孔由其蜷臥的腹下雙腿間穿出,仍不失作為壺鈕的基本功能。
獅球壺壺身一般為四瓣或八瓣筋紋,有的器身稍高,不過大部分仍作扁球狀,以便搭配伏獅的動態;壺的頸與蓋則配合筋紋,呈四角或八角形,由于器身較為扁平,所以蓋沿較短,好讓茶葉有更大的舒展空間。獅球壺的壺把也因器型關系采用正耳把式,而壺嘴卻有直流與彎流之分,但多為一彎流,整器看起來較為含蓄內斂。整體來講獅球壺制作難度相對比較高,它屬于筋紋器與花塑器的綜合體,而壺蓋要求下面通轉,且面面俱到,若沒有一番功力,是比較難辦到的。
獅球 · 壺型展示更多獅球展品